《变行路难》古诗原文及注释
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,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、抒情诗、送别诗、边塞诗、山水田园诗、怀古诗(咏史诗)、咏物诗等。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《变行路难》古诗原文及注释,欢迎大家分享。
【作品介绍】
《变行路难》的作者是王昌龄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140卷第1首。
【原文】
变行路难
作者:唐·王昌龄
向晚横吹悲,风动马嘶合。
前驱引旗节,千里阵云匝。
单于下阴山,砂砾空飒飒。
封侯取一战,岂复念闺阁。
【注释】
①行路难:乐府旧题。《乐府诗集》卷七O引《乐府解题》曰:“《行路难》,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”。昌龄改变此意,以乐府旧题写边塞生活,故题作“变行路难”。
②横吹:乐府歌曲名。亦称鼓吹,乃军中之乐曲,多于马上奏之。又,乐器也有叫横吹的,即横笛,又名短箫。
③旗节:同“旌节”。旗,全诗校:“一作旌。”
④阵云:犹战云,战争烟云。匝:环绕。
⑤单于: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。这里指唐北方少数民族首领。阴山:即绵亘于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山脉,东北与大兴安岭相接。
⑥闺阁:内室。这里指妻室。
赏析
“向晚横吹悲,风动马嘶合。”“横吹”,一说为乐府歌曲名,汉张骞通使西域,得《摩诃兜勒》一曲,后李延年造新声二十八解,作为军乐;另一说为乐器,即横笛,亦名短箫。“马嘶合”是指马的嘶鸣声连成一片。此两句意为:傍晚时分,旷野中响起阵阵悲凉的笛声,战马嘶鸣此起彼伏,在风中连成了一片。诗人开篇着墨浓重,以暮色中的笛吹、风动、马嘶等悲壮之声营造了战争的氛围。
“前驱引旌节”,“前驱”指先头部队。“旌节”这里指先头部队用以引导的仪仗用具。此句意为:先头部队手执仪仗向前开路,主力部队随之跟进。此种出征方式,充分展示了王者之师的风范,先声夺人。
“千里阵云盗”,“阵云”即战云。“盗”即匝,周围遍布的意思。此句意为:远处和近处的云层互相堆积,连成一片。暗喻了唐军战阵的庞大和严整。
“单于下阴山”,“单于”是匈奴对其首领的称呼。这里指突厥首领。“阴山”在今天内蒙古南部,汉唐时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所。此句意为:突厥首领率领部队越过阴山,侵扰边境。此句交待了唐军大规模出征的原因,即突厥大举兴兵侵犯我边境。
“砂砾空飒飒”,“飒飒”指风吹的声音。句意为:风刮过地面的沙砾,发出飒飒的声音。此句暗示了敌军来势之凶猛,所到之处如狂风肆掠大地。
“封侯取一战,岂复念闺阁。”“封侯”是指建立功名。“闺阁”指妻室。此两句意为:建功立业就取决于这一战了,哪里还会以家室为念。结尾这两句写唐军将士临战自励,众志成城,决心以实际行动奋勇杀敌,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,表现了众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诗的前六句不惜浓墨重彩,渲染烘托营造出大战前的紧张氛围,诗人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,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使整个境界显得苍凉雄壮,气象浑然。“笛声”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序幕即将开启,接着风起云涌,马鸣嘶合,阴山脚下,双方军马密集,剑拔弩张,战斗一触即发。最后两句“封侯取一战,岂复念闺阁。”作豪逸之语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虽不言战争的结果如何,而胜负已在其中:以如此轻身赴难、舍身取义的王者之师征讨顽逆,岂有不胜的道理。诗人以如此警拔有力的笔法紧束全诗,使人读来顿感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深蕴其中,深受震撼和鼓舞。
【作者介绍】
王昌龄(698—约757)唐代诗人。字少伯,唐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公元727年(开元十五年)进士及第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公元734年(开元二十二年)中博学宏词,授汜水(今河南荥阳县境)尉,再迁江宁丞,故世称王江宁。约在公元737年(开元二十五年)秋,获罪被谪岭南。三年后北归。公元748年(天宝七年)谪迁潭阳郡龙标(今湖南黔阳县)尉。安史乱后还乡,道出亳州,被刺史闾丘晓所杀。
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称,擅长七绝,被后世称为“七绝圣手”。存诗一百七十余首,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,描绘边塞风光,激励士气,气势雄浑,格调高昂,手法细腻。
【繁体对照】
卷140-1【變行路難】王昌齡
向晚橫吹悲,風動馬嘶合。
前驅引旗節,千裏陣雲匝。
單于下陰山,砂礫空飒飒。
封侯取壹戰,豈複念閨閣。
由小编烟雨江南整理的文章《变行路难》古诗原文及注释分享结束了,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。